08月13 中醫為你揭秘“秋燥”成因及緩解方法
秋季,天高氣爽,本應是人體舒泰的時(shí)節,然而許多人卻會(huì )被“秋燥”所困擾,出現口干舌燥、皮膚干燥、咳嗽少痰等癥狀。在中醫理論中,秋燥是一種特殊的邪氣,與秋季的氣候特點(diǎn)和人體的生理變化密切相關(guān)。本文將從中醫角度為您揭秘秋燥的成因,并提供一系列緩解方法。
一、中醫視角下的“秋燥”成因
1. 氣候干燥,燥邪侵襲
中醫認為,秋季氣候干燥,空氣中濕度降低,燥邪容易乘虛而入,侵襲人體。燥邪具有干燥、收斂的特性,容易耗傷人體的津液,導致肺陰不足,從而出現口干、鼻干、咽干、皮膚干燥等癥狀?!饵S帝內經(jīng)》中提到:“燥勝則干”,即燥邪過(guò)盛會(huì )導致人體津液不足,出現干燥癥狀。
2. 肺臟嬌嫩,易受燥邪
肺為“嬌臟”,喜潤惡燥。秋季燥邪最易傷肺,導致肺陰不足,肺失宣降。肺主氣,司呼吸,開(kāi)竅于鼻,與皮毛相合。肺陰不足則會(huì )出現干咳少痰、咽喉干燥、鼻燥出血等癥狀。同時(shí),肺與大腸相表里,肺燥還會(huì )影響大腸的傳導功能,導致便秘。
3. 體質(zhì)陰虛,內燥叢生
中醫認為,人體體質(zhì)分為陰虛、陽(yáng)虛、氣虛、血虛等類(lèi)型。陰虛體質(zhì)的人,體內陰液不足,秋季燥邪更易乘虛而入,導致內燥加重。這類(lèi)人群在秋季更容易出現口干咽燥、五心煩熱、盜汗等癥狀。此外,長(cháng)期熬夜、過(guò)度勞累、飲食不節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(huì )耗傷陰液,加重內燥。
4. 飲食不當,助燥傷陰
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燥為主,若過(guò)多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煎炸食物,會(huì )助燥傷陰,加重秋燥癥狀。辛辣食物如辣椒、生姜、大蒜等,性熱助燥,易傷肺陰;油膩、煎炸食物則難以消化,易生濕熱,耗傷津液。此外,飲酒過(guò)度也會(huì )助燥生熱,加重秋燥。
5. 情志不暢,肝火犯肺
中醫認為,情志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(guān)。秋季氣候干燥,易使人情緒煩躁,肝氣郁結。肝火犯肺,則會(huì )導致肺燥咳嗽、胸脅脹痛等癥狀。此外,長(cháng)期壓力過(guò)大、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也會(huì )影響人體的陰陽(yáng)平衡,加重秋燥癥狀。
二、中醫緩解“秋燥”的方法
1. 飲食調養:滋陰潤燥,生津止渴
中醫強調“藥食同源”,秋季飲食應以滋陰潤燥、生津止渴為主。以下是一些中醫推薦的食療方案:
- 銀耳百合羹:銀耳15克,百合10克,冰糖適量。將銀耳、百合洗凈,加水燉煮至軟爛,加入冰糖調味。銀耳性平,味甘,能滋陰潤肺、養胃生津;百合性微寒,味甘,能潤肺止咳、清心安神。此羹適用于肺燥干咳、陰虛久咳者。
- 雪梨川貝湯:雪梨1個(gè),川貝母3克,冰糖適量。將雪梨去皮去核,切成小塊,與川貝母、冰糖一起放入碗中,加水燉煮30分鐘。雪梨性涼,味甘,能清熱潤肺、生津止渴;川貝母性微寒,味苦,能潤肺止咳、化痰平喘。此湯適用于肺燥咳嗽、痰少難咯者。
- 芝麻核桃粥:黑芝麻10克,核桃仁10克,大米50克。將黑芝麻、核桃仁炒香,與大米一起煮粥。黑芝麻性平,味甘,能補肝腎、潤腸燥;核桃仁性溫,味甘,能補腎溫肺、潤腸通便。此粥適用于腸燥便秘、須發(fā)早白者。
2. 中藥調理:滋陰潤燥,清肺泄熱
對于秋燥癥狀較重者,可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中藥進(jìn)行調理。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藥方劑:
- 沙參麥冬湯:沙參15克,麥冬15克,玉竹10克,桑葉10克,甘草5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此方具有滋陰潤燥、清肺泄熱的功效,適用于肺燥干咳、咽干口渴者。
- 養陰清肺膏:由地黃、麥冬、玄參、川貝母、白芍、牡丹皮、薄荷等組成。此膏具有養陰潤燥、清肺利咽的功效,適用于陰虛肺燥、咽喉干痛、干咳少痰者。
- 增液湯:玄參30克,麥冬24克,生地24克。水煎服,每日1劑。此方具有增液潤燥的功效,適用于腸燥便秘、津液不足者。
3. 針灸推拿:疏通經(jīng)絡(luò ),調和陰陽(yáng)
針灸和推拿是中醫特有的治療方法,通過(guò)刺激穴位、疏通經(jīng)絡(luò )、調和陰陽(yáng),達到緩解秋燥的目的。
- 針灸治療:可選肺俞、尺澤、孔最、太淵等穴位。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,旁開(kāi)1.5寸,是肺的背俞穴,能宣肺理氣、止咳平喘;尺澤穴位于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,是肺經(jīng)的合穴,能清肺泄熱、潤燥止咳。
- 推拿治療:可推拿肺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,或按摩迎香、合谷、魚(yú)際等穴位。迎香穴位于鼻翼外緣中點(diǎn)旁,鼻唇溝中,能通利鼻竅、散風(fēng)熱;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、二掌骨間,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(diǎn)處,能疏風(fēng)解表、清熱利咽。
4. 情志調節:保持心情舒暢
中醫認為,情志不暢會(huì )導致肝氣郁結,進(jìn)而影響肺臟功能,加重秋燥癥狀。因此,秋季應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過(guò)度焦慮、抑郁??赏ㄟ^(guò)聽(tīng)音樂(lè )、練書(shū)法、打太極拳等方式調節情志,使心情平和、愉悅。
5. 起居調養:順應自然,早睡早起
秋季應順應自然界陽(yáng)氣收斂、陰氣漸長(cháng)的特點(diǎn),調整起居作息,做到早睡早起。早睡可順應陽(yáng)氣收斂,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。同時(shí),應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濕潤,可使用加濕器或在室內放置一盆水,以緩解空氣干燥。
6. 運動(dòng)養生:適度運動(dòng),增強體質(zhì)
秋季氣候宜人,是運動(dòng)養生的好時(shí)節。適度運動(dòng)可增強體質(zhì),提高人體對燥邪的抵抗力??蛇x擇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八段錦等運動(dòng)方式,避免過(guò)度勞累、大汗淋漓,以免耗傷津液。
三、結語(yǔ)
秋燥是秋季常見(jiàn)的氣候性疾病,與氣候干燥、肺臟嬌嫩、體質(zhì)陰虛、飲食不當、情志不暢等因素密切相關(guān)。中醫通過(guò)飲食調養、中藥調理、針灸推拿、情志調節、起居調養、運動(dòng)養生等多種方法,可有效緩解秋燥癥狀,增強人體對燥邪的抵抗力。在秋季,我們應順應自然規律,調整生活方式,保持身心健康,享受秋天的美好。
暫無(wú)評論